賭徒轉性

毛宁 涛声依旧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父愛無所不在

陳曉鐘//

我在農村長大,記憶中,爸爸是個默默工作的人,而媽媽望女成鳳的心,總在嘮嘮叨叨中表露無遺。她一直告訴我,這不能做那不能做。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愛似乎離我那麼遠。我個性內向,喜歡把秘密藏在心中。長大以後。帶著媽的嘮叨和對美國無限的嚮往,來到美國。在語言,環境還來不及適應時,我已陷進了打工生涯中。然而感謝上帝讓我認識祂。信耶穌後,才知道爸媽是多麼愛我。爸的愛是放在心裡,以勞力撫養我長大、上學、出國;而媽的愛總潛藏在她的嘮叨中。為了女兒的前途,她甘願忍受別人對她的誤解,忍受親人分離的痛苦,拿出家中所有的錢資助我來美國,希望我能為家人爭氣,並得到幸福。

他們對我的愛和犧牲,令我深深地感動;但不管他們的愛多麼偉大,或多麼有限與狹隘,每次打電話回去,心情也是起起伏伏的,媽的話依然是那麼嘮叨:「在外要小心,不要被人騙;一失足成千古恨啦!凡人只講3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我知道她因愛我,才這樣不厭其煩地灌輸我這樣的思想。可有時這種愛無形中給我多麼大的壓力與痛苦。媽愛我,她無法在實際上幫助我,於是總是在初一、十五到各個廟去燒香拜佛;可是這些所謂的神靈卻並沒有帶給我們平安。

如果我沒認識上帝,不接受耶穌基督,不知現在我會變成怎麼樣?我沒有活潑開朗的個性,反偏向自卑,特別是看到同年齡的人擁有我沒有的東西,就更表現出極度的不安與自卑。感謝主,讓我認識並接受了祂,讓祂做我人生的主。上帝在我身上的恩典是那麼多,甚至有時候祂給我的比我所求的更美、更好。當想念父母,或受到一些委屈時,我總是到主面前禱告,而祂總擦乾我的眼淚,用祂無限的愛包圍著我,讓我不至驚慌失措。我真的好喜歡在上帝面前流淚禱告,覺得那時候我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雖然我的父母在國內,可是我不害怕,因我有一位最富有、最慈愛的父親,祂創造了這宇宙萬物,那隆隆雷聲,那浩大無邊的大海,都是祂創造的;而且祂給我的是這世界所不能給我的。

2003年10月初,我第一天要往新澤西州上班,早上晴空萬里,陽光普照;下班時已10點多了,我等的那班巴士是10時6分的,忽然雷電交加,下起傾盆大雨來。雖然在電視曾見過閃電,聽過雷聲,可從未在雷雨交加的夜裡走過。我打工的地方在郊區,地方空曠,房子間的距離很大,我要去對面等車,得經過許多樹及電線杆。這時馬路上的車來來往往水濺得我一身,雷聲閃電還不斷在我面前閃過,這時想起媽媽的話:「雷雨天不要在電線杆與樹下走,非常危險!」我懼怕極了,覺得雷雨隨時就會擊在我身上。這時令我覺得生命是多麼的脆弱,我來到一屋簷下流淚禱告。我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幫助我,父母再愛我,也不能在這時幫助我。巴士剛走,我沒趕上,須再等一個小時才有,我又怕又冷,我向上帝禱告説:「主啊!祢是創造這宇宙的主宰,這世界、宇宙都是祢創造,這隆隆的雷聲,閃閃的雷電,也是祢創造的,此時此刻,祢知道我多麼害怕,不要說回家,就是走到對面都沒辦法。主啊!要是可能的話,祢讓這閃電、雷聲停下……」當我禱告完後,雨真變小了,我輕鬆地走到對街,在巴士站找到一個能避雨的地方。我心中出奇的平靜,想起:「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後來雷電聲停了,我心中感動極了!我知道這不是偶然,而是天父垂聽了我這小小的禱告。我是何等人,我微小的聲音竟能達到宇宙萬物主宰的上帝面前,那時刻,我不覺得上帝是坐在那高高的寶座上,而是與我同坐、同唱著讚美詩歌。爸媽的愛再偉大,他們的力量終究有限,而天父的愛不僅偉大,而且是無限的,並且隨時隨處是我力量和幫助的來源。

雖然有時會遭到別人的譏諷,可上帝教我們:「要愛你的仇敵,要為你的仇敵祝福。」但當我的利益受損時,我很難做到;不過我相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13) 「耶和華 神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廿三篇1) 是的,我願一生一世領受這愛。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聰明人」知道有上帝

何天擇博士//

生物學家將「人」都歸納在Homo sapiens (聰明人) 一種中,所以人的基本特性是聰明,能思想,能用理性知道未見或不可見的事。聰明既然是人的特性,這便是說,人人都有聰明無一例外。我們是人便有人的聰明。「人」即是「聰明人」二者之間有一等號存在。至於牛、馬、貓、狗,或魚、鳥、蟲、蠅等動物便遠不及人,缺乏聰明。牠們只能用肉眼觀看表象,不能使用心思洞察原因,是絕對以「眼見為實」的種類,與「聰明人」之間有一不可逾越的鴻溝相隔。人的聰明表現在文學、藝術與科學上的成就,產生世界上人的獨有文化。

人的聰明是上帝造人時所賜予的寶貴禮物,令人的所知遠超於人的所見。聰明雖有上下高低之別;但都有認識以下數點的能力:
1. 房屋都必有人建造。筆者已是八十餘歲的老人,歷年來從我家進出的客人,從來沒有人問:「你的房屋有人建造的嗎?」若大眾都有相同的經驗便可證明人人都知道房屋不論怎樣簡陋,必有建造的人。因為人有聰明,雖然沒有親眼見過該建築者,自知必是聰明人的工作;因為建築材料不能自動搭起,成為人的居所,即牛、馬、貓、狗等動物因無聰明,也無能為力。這是人不需學習便可知道的常識。委實,囿限於時間之內的物體,沒有一件可能自造的。

2. 人都由父母所生。我們知道自己是父母所生,父母又是他們父母所生,依此上推,我們可以推測到起初人類始祖,有一連續不斷的線條,雖未眼見,也是人人可知的。因為人只能生人,人也只有從人而生,這不但是我們的常識,也是生物學上的固定律 (Law of Constancy of Species);一種動物只能生產同種動物,是科學的遺傳法則。

3. 人都會死。我們都未死過,但我們都知道自己會死。並且許多人及早為自己預備了墳地。因為我們是聰明人。若有人宣佈說,我將不死或我將會活到萬年,恐怕會被送進瘋人院了,因為他失去了人的聰明。聰明是人的本質,也是人的標記。

以上三項對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該瞭若指掌,而且小學生也大都不感困難,因為人有天賦的聰明。反之,禽獸僅以眼見,見到房屋不知有人建造,見到人而不知他怎樣來怎樣去;唯有人的心見,可以知道前因後果。人既可知道這三項簡明的事,憑他的聰明也必知道宇宙萬物有一位創造 主;因為日月星辰、山嶽江河、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宇宙萬物又包括聰明人,遠較房屋奧妙複雜,何止千萬倍。例如人體,一般成年人據估計有百兆以上細胞所組成,每一細胞都似一化學工廠。因此,除非人堅持一切以「眼見為實」,不用心思揣摩,放棄做人的聰明,才會「推諉」不知有上帝,而選擇「無神」。可怪的是,這些人去上化學課時,卻不會對老師說:「請化學分子一五一十數給我看,否則我不接受。」或上解剖學課時說:「我雖看見別人的心臟;但不知道自己有無心臟,因為沒有看見。」追根究底,人否認有上帝,不是因為愚不可及,而是對上帝有逃避心理,自知罪惡羞恥,不肯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惟有「人」有宗教信仰與崇拜行為,因為人有聰明,知道宇宙萬物之上有位至高的創造主存在。不論西方先進國家大學教授群中,或落後地區野蠻部落中,都有宗教信仰的群眾。可見這般人的聰明是普遍的。至於缺乏聰穎心智,專以眼見為實的其他生物,便不可能有宗教信仰或崇拜的行為。

人的聰明既為上帝所賜,有甚麼作用?是甚麼目的?聖經說:「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又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19-20) 上帝已將認識祂的聰明賜給人。
上帝所賜的聰明至少有三方面的目的:1. 令人知道上帝的存在。因為有「所造之物」便可毫無懷疑地知道有一位「造物之主」的存在。一本書可證明它的作者,一件衣服可證明它的裁製者。詩人大衛觀察大自然,「祢用深水遮蓋地面猶如衣裳……使野地的走獸有水喝,野驢得解其渴……,祢安置月亮為定節令;日頭自知沉落……。」故此他從心裡湧出讚嘆說:「耶和華啊,祢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的;遍地滿了豐富。」(詩篇一O四篇6-24) 這造物的證據是鋪天蓋地,排山倒海,叫人無法否認的。上帝既是萬物的創造者,祂便是萬物之根,萬福之泉,「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馬書十一章36)

2. 令人了解上帝的大能大智。上帝既是宇宙萬物的的創造者,祂的大能大智便不言而喻了。上帝所造之物,一隻小鳥、一條小蟲、一片雪花,都蘊藏著造物主超人的奧秘智慧,叫人難解,或徹底明瞭,現代自然科學發達,還僅知其皮毛而已。一位醫生曾說,他在學習「生理」、「生化」等科目時,知道人體各器官的神奇構造與作用,令人目瞪口呆不能自己,情緒激盪不已。你我翻閱人體構造或生理學或天文學等書籍,默想它們的來源起因,也會有相同的反應。我們所敬拜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大而可畏的真神。「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祂口中的氣而成……願全地都敬畏耶和華!願世上的居民都懼怕祂!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祂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詩篇卅三6-11) 渺小的人向無限偉大的上帝只有順服的理由,沒有反對的理由。

3. 令人建立與上帝的關係。與地上君王的親密關係是人所羨慕的,何況與天上創造萬物之主的親密關係。因為這關係決定我們靈魂的歸宿,在天與祂永享幸福。(一切地上的關係都是暫時的。) 由於上帝的大愛,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代罪受死與人和好,將我們敗壞的人從罪中救贖出來,作祂的兒女,得「兒子的名份」。「凡接待祂 (耶穌基督) 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一章12)「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馬書八章16-17) 將來人在上帝面前受審判時,以「我不曾知有上帝」是不能作為答辯的,因為祂已「顯明在心裡」,但「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祂,也不感謝祂」(羅馬書一章21),便是明知故犯的罪了。
人有聰明也帶來責任。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天外有天

伍煒國博士

近年來,中國先後進行了連串探索太空的壯舉,令全球矚目。包括2OO3年有太空人楊利偉乘駕神州5號飛上太空;2OO8年又有3名太空人乘坐神州7號首次進行太空船外活動,都是即時用衛星直接轉播。不論是國內或海外的華人同胞,都能同一時間在電視機前分享這份喜悅和驕傲,畢竟中國也踏入太空時代了。

我跟太空扯上關係,要追溯到半世紀前。1957年我中學畢業,成績並不特別出色,只有數學一科,因老師教導有方,成績優異。本來我想,將來不是讀純數學,就是唸應用數學,畢業後做中學老師。然而,就在我中學畢業那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衛星 (Sputnik 1) 進入太空,揭開太空時代的序幕。太空時代的第一頁,其次是美、蘇兩個超級權力的激烈競爭,包括科技、軍事及主義,因此更牽涉到信仰的大前提。當第一位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當時蘇聯的總理赫魯曉夫 (Khrushchev) 馬上得意洋洋地宣佈,他們的宇航者在太空上沒看見上帝 (註1),這倒勾起我的興趣。本來我對太空一無所知,後來卻拿了個天文和物理學學士學位,那是1962年,當年美國太空人葛約翰 (John Glenn) 成為第一個成功繞地球一周的太空人。葛氏是基督徒,他相信上帝。於是我更感好奇:為甚麼同是太空人,也同樣從太空回來,然而對上帝的看法卻如此不同?這也成為我日後要繼續深造太空數學的一個因素。

現在回首看,當日蘇聯總理的話:「在太空上沒看見上帝。」實在無稽。試想世上有許多東西是看不到的,難道它們就不存在嗎?例如科學家發現有大約200個亞原子粒子 (註2) 是看不見的,卻可從一些實驗和觀察證明它們的存在;我們也看不見「愛」、看不見「懼怕」,但誰敢說這世界沒有「愛」和「懼怕」?當阿波羅八號於一九六八年聖誕前夕首次環繞地球時,太空人安威廉 (William Anders) 、勞雅各 (James Lovell) 和博法蘭 (Frank Borman),看見宇宙的浩瀚,從聖經創世記第一章頌讀有關這宇宙的創造主 (註3) ;翌年太空人艾德林 (Adrin) 登陸月球時,更是近一步在月球上守聖餐,以表示他對造物主的敬畏 (註4) 。

我們可以透過儀器、太空船或電腦看見上帝嗎?如果我們可以把上帝縮小到可用實驗或電路將之證明,這個「上帝」就太渺小了。著名哲學家齊克果用「信心的跳躍」來描述我們跟上帝的關係 (註5)。信上帝的人和無神論者對上帝都作了一個「信心的跳躍」前者相信宇宙背後有一個更超越的造物主,後者則相信這宇宙是隨機形成的。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家研究宇宙是為了要去明白「上帝的心智 (the mind of God) 」(註六),這句名言成了許多科學家所樂用的。當人問愛氏是否相信上帝時,他這樣回答:「我不是無神論者,我也不能說自己是個泛神論者,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太大了,不是我們這有限的頭腦能理解的。我們就好像一個小孩走進一個偌大的圖書館,裡面有多種不同語言的書,小孩知道一定有人把這些書寫成卻不知道是怎麼寫成的,也不懂那些語言,他只是隱約覺得這些圖書排列成這個樣子,背後定是有甚麼不可思議的力量去構成。我想這也是人對上帝該有的態度,不管他有多麼聰明。我們看到宇宙被一些定律奇妙地規範著,卻對這些定律的了解非常有限。」(註七)

當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被問及科學與宗教基本上是否互相抵觸時,他用一條長線來作比喻 (註八) 。他認為宗教和科學就好像這條線的兩段,一邊是科學,一邊是宗教,他說這兩段永遠都是共存的,因為人類需要科學,也需要宗教。有時候一方比較被看重,例如當宗教地位重時,科學家如加利略就被逼迫;當科學佔優勢時,人對上帝就存不可知的態度;宗教和科學都滿足了人類一些基本的需要。總括而言,就如愛因斯坦所說:「宗教沒有科學是瞎的,科學沒有宗教是跛的。」(註九)

回到太空科學,有位知名的美國太空人,名叫陸希德 (Shannon Lucid),跟中國很有淵源,她生於上海,父母是到中國的宣教士。(註十) 在她事業的顛峰期,陸氏擔任美國太空暑 (NASA) 的首席科學家,曾獲國會頒發的太空獎章,是第一位獲得此項太空科學裡最高殊榮的女性,在太空逗留期間,僅次俄國記錄。(註十一) 陸氏曾在太空見過上帝嗎?她認為當她越是深入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她就越發感到人類的智慧是何等有限,和創造主匠心獨運的奇妙設計。跟許多科學家和太空人一樣,她在受造物中看到上帝。(註十二) 筆者曾於8O年代參與加利略工程,很慶幸也很興奮地在1989年看到太空運輸系統第34號發射的情況。當時,陸氏是其中一位把太空船送到太空的成員。

我們在太空看到上帝嗎?上述科學家和太空人都提到從受造之物的奇妙創意與井然秩序,可以看得出背後有位創造者。聖經說得好:「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20) 事實上,牛頓和許多昔日著名的科學家都有同一情懷,他們甚至比愛因斯坦更早就提到上帝的心思。數理教授戴保羅 (Paul Davis) 在接受其宗教與科學的坦普頓獎 (Templeton Prize) 時,提及這些科學家異曲同工地說:「研究科學其實只是在這宇宙中,發掘上帝的手工和足跡。我們今天的所謂『物理定律』,其實是上帝抽象心思的具體表現。藉研究科學一瞥上帝的心思,這是令人興奮而大膽的說法。換句話說,科學家幾乎覺得他們有責任去發掘出上帝如何創造這奇妙的大自然。」(註十三)

麥克斯偉 (James Maxwell) 和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 2人的成就僅次於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發現了現代電磁物理學基礎,奠定了今日的電子科學。他們也持同一信念,相信科學是尋找上帝心思的渠道。法氏更坦言基督教信仰是他所研究科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註十四) 劍橋大學特設立 “法拉第科學宗教學院”,尊崇他對雙學術的連續。(註十五)

究竟上帝如何啟示自己?前蘇聯總理說,在太空看不見上帝。假若我們張開心靈的眼睛,就必能看到上帝向人啟示自己 (或與人類溝通) 的五種方法:
一、上帝與人類相交
如聖經所記載的,上帝與人直接相交就像跟亞伯拉罕、摩西和眾先知們說話。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最直接的方法,他們盼望上帝今天也這樣對我們說話。然而,正如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中教導門徒,祂升天以後,就必差派聖靈降臨引導我們。這是與上帝相交的現代版本,其實用性不遜於上帝對摩西講話。我們聽過很多曾有這樣經歷的人,生命被徹底改變。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掃羅,即後來的使徒保羅。他起初迫害基督徒,後來為基督殉道。

二、人類生存的大自然環境
大自然本身是「上帝創造天地」的最佳佐證。借用愛因斯坦的比喻:有一個孩子走進圖書館,他可選擇相信,所有的書都不過湊巧放在哪裡;亦可相信,雖然他不明白,背後是有人籌劃的。總括來說,正如上述的科學家所說,從創造的奇妙,我們可以看到創造主的足印;從自然界的井然秩序,我們可以看到造物主的匠心。無論是牛頓發現動力定律或萬有引力定律,抑或麥克斯偉發現電磁場方程式,又或者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這一切其實都是科學家們探索心思的結果。

三、人性
魯益斯 (C.S. Lewis) 在其著作 The Abolition of Man (註十六) 一書中,有一獨特的見解。他說,在差不多所有的古老文明裡,都能找到無數被公認的美德。我們能從人性看到造物主的留痕。有人會問,這些美德從何而來?所有文化都那麼碰巧嗎?令人難以置信!就如看到一個手錶,我們很自然想到手錶的來源。美德來自何方?最好的答案在聖經。因為,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人雖然犯罪,裡面仍留下一點美善與良知。

四、透過人類語言
上帝藉聖經對人說話。有些人甚至無所不用其極,要消滅聖經;可是,他們都失敗了。真理是不畏挑戰的。聖經歷盡滄桑,仍屹立不倒,仍用事實顯明它的確是上帝的啟示。

五、成為人的樣式
啟示的高峰是耶穌基督,也是上帝。「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有些人相信耶穌基督是偉人,是偉大的教師,但不信耶穌是上帝。但是,護教學者麥道衛 (Josh McDowell) 挑戰我們要客觀地觀看耶穌這個歷史人物。(註十七) 我們要嘛信祂是神,正如祂這樣自我介紹,要嘛就只能信祂是瘋子或騙子。說祂是歷史上一位品德高潔的人,又不信祂的自我介紹,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說了一大推科學家和太空人的名字,無非想指出,科學與信仰並不如前蘇聯總理所以為的水火不容。當上帝透過祂兒子主耶穌基督彰顯祂自己時,祂接觸過很多不同類型的人。耶穌在木匠家庭出身,經常與那些低下層的人做朋友:包括許多被人遺棄的痲瘋病人、妓女、癱子和撒馬利亞人 (被猶太人所歧視的) 。祂也有接觸和糾正當時的知識份子,祂不怕跟祭司和文士辯論;有一次祂更教導一個猶太人的官,怎樣才能重生進天國。又一次,祂挑戰當日叱吒風雲來自大數的掃羅,問他為何要逼迫基督徒。當時掃羅恨惡基督徒,覺得他們是要破壞和毀滅猶太人信仰的異教徒,甚至要把他們殺掉;但當他遇上耶穌後,整個人都改變了,最後更成為基督教裡一個偉大的使徒。

最後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現代的知識份子,如何在一些凡夫俗子的影響下,找到基督。葛凡西 (Francis S. Collins) 是一舉世知名的科學家 (註十八),他是第二位負責國家人體基因研究的主任。當他被挑選去繼續研究雙螺旋 (Double Helix) 的諾貝爾科學家沃森 (James D. Watson) 時 (註十九),他是所有研究生物醫療和遺傳因子的科學家們所羨慕的。葛氏讀大學時物理和化學科的成績出眾,並在1974年輕易地完成了他在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讀書期間,他都以無神論者自稱,拿到博士學位後,他看見醫學界中遺傳因子學的挑戰,於是進修醫科,並於1977年拿到他的醫學學位。之後他在一所醫院工作並研究遺傳基因子學。8O年代後期,他當內科醫學和遺傳基因學的教授,直到1993年他接任人體基因研究一職為止。

葛氏在醫院實習時,常見許多人在垂死邊緣,然而他發現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在面對死亡時,是多麼有平安,跟一般人不一樣。一天,有個受盡病痛折磨,卻因信基督而滿有平安的老婦問他說:「你信甚麼?」那一刻來得尷尬極了,因為他只能回答:「我不太肯定。」當時26歲的他,已當醫生,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對生命、疾病和死亡應已有答案;然而當他被問及有關他自己永恆歸宿這最基本的問題時,卻是啞口無言 (註二十) 。之後他決心研究所有主要的宗教信仰,重新肯定他那無神論的立場。一天,當他在探訪鄰近一個循環衛理會的傳道人時,葛氏問他的信仰到底有沒有理性根據,其實葛氏早已心裡有數,頗肯定信仰只是心理作用而已。那傳道人沒有馬上回答他,卻給他一本小書:《反璞歸真》(註廿一) 。葛氏用了幾天時間去讀這本小書,竟被這位出自牛津學府的超級理性大師,對基督教所提出非常合理的理性根據所折服。葛氏從無神論者變成不可知論者,最後接受了耶穌基督。

這故事跟聖經中那猶太人的官夜裡找耶穌,為要找出一些終極問題的答案很相似。其實答案很簡單,若我們能放下自我,就能找到那條引到真理、平安和盼望的道路。筆者卅多年在加州理工大學工作,該校的格言正是耶穌所說的:「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伍煒國博士是美國應用數學家、太空科技數學家,曾任職於美國國家航空曁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卅九年。本文由邱佩鳳編譯。(Provided are from NASA materials in the public domain.)
註釋:
1.Khrushchev(前蘇聯總理)宣言was quoted in Soviet Press that “Gagarin(the 1st cosmonaut)flew into space, but didn’t see any God there,”article retrieved in Russian, posted on an Eastern Orthodox web site in 2006, http://www.interfax-religion.ru/orthodoxy/?act=interview&div=73&domain=1。
3.Subatomic Particles亞原子粒子或稱基本微粒子–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70533/subatomic-particle。
4.月球播的聖誕信息–The Apollo 8 Christmas message, archived by NASA curator Dr. David R. Williams, 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lunar/apollo8_xmas.html。
5.月球上的聖餐 – Men From Earth by Buzz Aldrin and Malcolm McConnell.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9。
6.信心的跳躍–Kierkegaard, Soren, Danish philosopher, biography provided at http://www.answers.com/topic/s-ren-kierkegaard。
7.愛因斯坦思維之研討–http://www.learnoutloud.com/Catalog/Biography/Scientists/Einstein-and-the-Mind-of-God/25697。
8.愛因斯坦談到上帝的心思–Newsweek, 2007 Apr.issue, http://newsweek.washingtonpost.com/onfaith/guestvoices/2007/04/einstein_and_the_mind_of_god.html, Wash Post & Newsweek, 2007-4。Special note by Edward Ng(9.伍煒國) on Einstein’s religious view – “Since he is such a famous person, obviously every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camp would like to claim him to be their ally. 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 he was raised as a Jew, but never claimed Yahweh as his God. The closest we can identify him would be as a deist,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a transcendental God who created the universe and left it alone. Thus some Christians are against citing him in any theistic or deistic discussions. However, I’m more open-minded on this, with the view that citing non-Christians’ belief in a Creator is a good corroboration of human awareness, deep down, that the Universe could not have emerged at random, as claimed by the atheistic evolutionists. This deep-down human awareness of a Creator is consistent with Biblical teachings such as Genesis 1, Psalm 19 and Romans 1:20. Also, we never dare to say categorically that a person was a non-Christian, because in his dying moments, he might hav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Holy Spirit’s encounter, via some minister or priest as messenger. A most prominent example in the Bible was the thief on thecross. Thus there was the famous Western saying that ‘There is no atheist in a foxhole.’”
10.楊振寧,「當代傑出學人文史、科技公開演講」12.系列錄像光碟。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13.2003。Yang, Chen-Ning, lecture in the HK Public Library, Apr. 16, 2002. Series of Lectures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published in VCD set in Mar. 2003 by the HK Public Library.
14.愛因斯坦談科學與15. 宗教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Nov. 9, 1930, pp. 1-4。
16.陸希17.德(台灣譯)幼年在中國照 – Picture of Astronaut Shannon Lucid with her younger brother Joe, in Shanghai, published in NASA News Event on the occasion of Dr. Lucid’s homecoming to China in 2006. http://www.nasa.gov/vision/space/features/shannon_lucid_prt.htm。
18.陸希19.德於太空總署的官方履歷– NASA official biography of Dr. Shannon Lucid, http://www.jsc.nasa.gov/Bios/htmlbios/lucid.html。
20.簡建堂,21.《外太空新世界》,22.時報書系#618。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3. 1985。
24.戴保羅演講 – Prof. Paul Davis, Templeton Prize address, http://209.85.173.132/search?q=cache:xsqdUwKqaBAJ:www.origins.org/articles/davies_templetonaddress.html+newton+on+mind+of+God&hl=en&ct=clnk&cd=2&gl=us。
25.麻省理工學院專題討論會 – M.I.T. Seminar, http://silas.psfc.mit.edu/great_sci.html。
26.劍橋大學法拉第科學宗教學院 – The 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 http://www.st-edmunds.cam.ac.uk/faraday/。
27.Lewis, C.S., the Abolition of Man. New York: McMillan Pub. Co.,1947。
28.McDowell, Josh,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San Bernardino: Here’s Life Publishers, 1979。
29.葛凡西的官方履歷 – Francis S. Collins biography at the National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home page, http://www.genome.gov/10000779。
30.James D. Watson,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New York : Athenaeum of Simon Schuster,
31.葛凡西著:《上帝的語言》 – The Language of God , by Francis S. Collins. New York: Free Press, 2006。
32.《反璞歸真》之英文原著為Mere Christianity , by C.S. Lewis. NewYork: McMillan Paperback Editions, 1960 。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幸福婚姻----危機變轉機(妻)

二、妻:姚淑儀

危機變轉機
我們家有4姊妹,最小的是弟弟,我排行第2,父母的生活擔子很重,我們從小靠自己摸索長大,因此有時不免人云亦云。

幸福人生
我相信,幸福人生的定義是結婚、生孩子和有穩定的工作。婚後,我和志傑都出外工作。他的工作穩定,收入不錯,我則常常出差。雖然不能有影皆雙,但是經濟一無所缺。我覺得,我已經很幸福了,何況,俗語不是說「小別勝新婚嗎」?更有人說「夫妻朝夕相對,反易生厭和衝突」;所以我更肆無忌憚地到處跑,家裡整天靜悄悄的。我被稱為「無飯主婦」,還引以為榮,認為這是典型的職業女性。
幾年後,我們的女兒出生了。我一直都渴望「擁有」自己的兒女,從懷孕到女兒出世,從期待到實現,我被這份喜悅和興奮充滿了。我和丈夫都很愛小孩,最初兩、三年時間,女兒成了我們的生活重心,事事都環繞著她轉。婚姻、孩子、工作,我都有了,我已達到我所界定的幸福標準。

晴天霹靂
想不到感覺幸福並不代表真有幸福。我要工作,又要照顧女兒,漸漸感覺有點手忙腳亂,心裡忍不住抱怨丈夫不夠體貼、支持。這段期間,丈夫的工作換了幾次。他很少和我談公司裡的事,而我亦沒詢問。不知從哪時起,他愛上了賭馬,每逢跑馬的日子,尤其是星期日和公眾假期,他便去賭馬下注,女兒有我在家裡帶。有時我也感到有點不滿,但想,夫婦應各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跑馬是他的嗜好,我的嗜好是「有女萬事足」,所以不應該干涉他。不過衝突還是無法避免,我們對怎麼教養女兒意見不一。在女兒心目中我永遠是大好人,她要甚麼,就給甚麼。志傑對女兒可不是千依百順,他想教好孩子。表面上我們沒有衝突,但是心裡好像有苦自己知,總覺得對方不了解自己。

2001年初,丈夫告訴我他想辭工不幹,以後的生活可能比較困難。我鼓勵他,生活艱難一點沒有關係,我的收入也可勉強應付,只要他快樂,一切可從頭開始。誰知過了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卻告訴我因為嗜賭積欠了債款。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差點暈過去。我真不能相信,我一直信任的丈夫竟然是個賭徒!我一直以為他懂得節制,對家庭負責,他會保護這個家,想不到他竟然欠下巨款!

其實我對家的要求不高,對婚姻的期待只是簡單平凡的生活,不必太富有,只要兩人相愛,彼此信任,互相承諾,同心維護著這個家便很滿足。雖然我們因工作和孩子,各忙各的,情況並不盡如理想;但我總以為,只要我們再努力,再容忍,也更樂觀,就可以扭轉情況,建立美滿和諧的家。而此刻,我覺得眼前的丈夫竟是如此陌生,我對他的信任一下子全瓦解了,很失望心痛!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
當時我還未信主耶穌,但相信那時上帝已開始作工,我居然下了決心,以後無論怎樣都要支持我的丈夫,守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度過以後的日子。至於怎樣還債,那是後事,暫且不去想它。現在,我只要勇敢向前走,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如此堅強過。

浪子回頭
原來,丈夫這時已浪子歸家。他年少時曾去過教會,及至進了社會的大染缸,就迷失了。這次他回教會聽到的剛好是浪子回頭的故事,聖靈感動他,他痛哭認罪,向天父悔改。以後每逢禮拜天他就帶我們一家去教會,唱詩敬拜上帝,聽道。我和丈夫在2001年8月受浸成為基督徒。
信耶穌後,我的人生和婚姻才真正開始。原來,我和丈夫的心可以如此接近,我們不再是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當然更不是仇人,我們事事分享,無話不談。在靈命上,我們互相鼓勵,一同學習;在生活上,我們彼此分擔,互相體諒,漸漸學會欣賞對方。

雖然因為要還債,我們這幾年擔子不輕,生活相當艱苦,加上我的家人已全移民澳洲,有時感覺很孤單;但當我學習將一切交給上帝,又和丈夫溝通,再艱難的生活都一起度過,漸漸讓我體會到夫妻一體的聖經真理。在照顧、教養女兒上,上帝也有教導。「兒女是耶和華 神所賜的產業。」(詩篇一二七篇3),我們只是受託代上帝管教他們。所以,我們不能以為自己擁有女兒,就把她寵壞了。我學習按照上帝的旨意教她。該管教的地方就要管教,該忍耐就要忍耐,該包容的就學習包容;不能隨意打罵,做父母的也要學習。所以,上帝賜給我智慧,引領女兒走正路。即如聖經箴言廿六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當我們全家認主耶穌基督為主,女兒不再是全家的主,我們也不再各施各法;這樣,我們在管教孩子方面,也就取得合一。

我的虧欠
信耶穌後,上帝光照我,讓我看到過去的不是。以往我希望的幸福是:結婚,生孩子,有工作。我是甚麼都有了,但我何曾好好照顧過這個家?何曾體貼過丈夫?為了工作,我常出差,把丈夫丟在家中,還誤信「小別勝新婚」,「無飯妻子」為榮。待有了女兒後,我又把全副心事放在女兒身上,以女兒為主。我根本沒把丈夫放在眼裡,丈夫只成了為我締造幸福的一個角色。丈夫心靈空虛,我沒空察覺;他為甚麼寧願在假日去跑馬,而不願和家人在一起,我也不去思想。
感謝上帝,在困境裡,上帝教我學習婚姻的功課,我要與丈夫連成一起。聖經上說:「妳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以弗所書五章22、33) 我重新檢討自己,我是否真的從心底裡順服丈夫?還是老擔心他是否做得對、是否做得好、是否真的改變、有沒有責任心、是否懂得怎樣教女兒等?聖靈提醒我,我又算得甚麼?若我不願意完全順服丈夫,那就等於不願意順服主。因此,我學習放下,完全相信丈夫,因為相信上帝是有改變大能的主。

感謝上帝,祂不斷改變我的丈夫,現在他變得更懂得體諒和關心家人;而我也一直在改變。中國人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靠人的力量是真的很難。惟有上帝能改變一切。只要我們信祂,把生命交在祂大能的手中,「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章17) 耶和華 神的愛有恩典和憐憫,祂的愛是何等豐盛!主耶穌的愛讓我學懂包容和寬恕。丈夫以往的一切都不重要,更何況我也是一個蒙恩的罪人。

賢妻良母
箴言卅一章裡所提到才德的婦人,便是我最好的提醒及借鏡。
11節:「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我有否讓丈夫可以心裡倚靠我?他有憂愁重擔的時候,我有否在他的身邊給他支持和鼓勵?
12節:「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我有否凡事都以丈夫的益處著想?
15節:「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
27節:「她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我有否盡心去照顧家人,不是責任而是出於愛,因為有愛才不會埋怨;因為只有愛,才會帶著喜樂的心去服事。
28節:「她的女兒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那是何等美好的祝福,靈裡是何等的滿足!
30節:「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 神的婦女必得稱讚。」── 若是在一切事上都行了,而沒有敬畏耶和華 神的心,一切都是枉然。

萬事效力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章28) 我很感謝上帝,若不是祂的恩典,這個危機會成為我們婚姻破裂的導火線;但因我們都相信了主耶穌,我們認罪,我們愛祂,危機就成了轉機,咒詛就變成祝福。
有人說:幸福的婚姻是兩個懂得彼此寬容的人的結合 (A marriage is the union of two good forgivers)。上帝所立的婚姻原是美好的,一生一世的,只是我們現今的世代太多的誘惑和試探,太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太多的自我,以致忘記了上帝最初的心意和設計。但願我們每一對夫妻都願意持守這份上帝所立的盟約,願意學習寬容和體諒,並領受祂所賜給婚姻的應許和祝福。
現在我們的家真的充滿了平安、喜樂和笑聲,因主耶穌是我們家裡的主,祂祝福了我們的家庭和婚姻。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幸福婚姻----賭徒的故事(夫)

一 、夫:莊志傑//

賭博圈套
我中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起初,道聽途說,以為「小賭隅怡情」,不辨是非,信以為真;結果誤入迷途,越賭越大,直至沉迷,陷入極嚴重的債務問題。當時,我已有妻子,女兒6歲,表面上看似幸福家庭;但是,因我貪心,無法控制自己,連累我妻子,讓她也深受其害。賭徒的內心很孤獨輸了固然不敢對家人說,贏了也不敢和家人分享,因為怕他們知道我有賭癮。所以,每次被問手風如何時,我都輕描淡寫。輸的時候,希望翻本;贏的時候,希望乘勝追擊,一本萬利。就是這樣,我被牢牢套住,無法掙脫。
賭徒的內心世界也沒有快樂可言。我成天心事重重,因為負債極重。每月我都要左思右想,左填右補,設法怎樣調動金錢,解決債務問題,但總無法解決。我不敢跟妻子商量,也不敢向妻子認錯,沒臉承認我無法自拔。我很是懊惱,深覺自己走上了絕路,找不到出口,不知如何是好。

獲得釋放
感謝上帝2OO1年把我代到教會,當天牧師講的信息是「浪子回頭」。聖靈在我心裡工作,我像聖經裡的那個浪子,醒悟過來,流淚向天父認罪悔改;說:「天父!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祢。」我求天父赦免我的罪,認主耶穌是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信主耶穌以後,欠債仍要解決。主耶穌代我還清罪債;可金錢的債我仍要面對。感謝主耶穌,當我向天父認罪以後,祂賜我勇氣向妻子認錯。我對妻子說出我的問題,承認我傷害了她和女兒,懇求她原諒我。妻子聽後十分震驚,她想不到我已泥足深陷到這個地步。她到第二天才平復下來,因我實在帶給她經濟上、信任上和心靈上很大的傷害。數天後,她將她結婚時的金飾,以及能變賣的飾物都用來替我還債。通常上金鋪的人總帶著愉快的心情去購買金飾;可我卻是帶著憂愁與羞愧的心情去變賣我妻子的嫁妝。我真羞愧得無地自容。其實,妻子大可不變賣她的金飾,讓我自己承受惡果就是了;但是,她與我同行,又為我付上代價,我心中萬分感激,悔恨自己連累了她,也更下定決心以後不再賭錢。
妻子和我同去教會,同年8月我們一起受浸,歸入主耶穌基督。至於債務問題,感謝上帝賜我一份新的工作,讓我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以工作賺得的收入分期還債務。

家庭蒙福
感謝主耶穌,祂不但救我脫離罪惡,祂也修復了我和家人關係。2003年,非典肺炎侵襲香港,我和妻子須暫停工作,一同待在家裡。當時,我仍要面對分期還債的問題,擔子很重,前路茫茫。太太提議,不如她辭掉工作,取回公積金來清還債務,餘下的錢,就由她帶女兒去澳洲,暫時住在她家人那裡,然後再作打算。我聽後惶恐萬分,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是好。當天晚上,我流著淚問上帝:「耶穌來了,是要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為什麼我信了耶穌仍是這麼糟糕?」

感謝天父上帝,過了幾天兩位姊妹和我妻子分享,勸她看重家庭的完整。最後,妻子決定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她和女兒都留在我身旁。感謝我妻,她沒計較我過去的失敗,仍按聖經的教導,讓我做家裡的頭。這讓我更堅定立志,要按聖經的教訓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非典期間,我們的佣人因怕被傳染,辭職回老家去,這樣一來,我得親自照顧女兒。這件事好像是迫不得已,其實是上帝的恩典。我們父女因此有更多時間相處,修補了過去疏離的關係,我亦在其中學習不惹兒女的氣,只按照主的教訓和警誡來養育兒女。

不究既往
2003年底,有一次我和一個非基督徒吃午飯,席間閒談,他兩次問我為什麼信耶穌。我心裡非常掙扎。講嘛,我的過去並不光彩,他聽後會怎麼看我?不講嘛,又好像失去作見證榮耀上帝的機會。我心裡默默禱告說,如果他再問我,我就會鼓起勇氣敘述上帝在我身上的恩典。果然過了一會,他第3次問我為什麼會信耶穌?我只得鼓起勇氣,分享上述得救見證,並且邀請他接受耶穌作他的救主。我又問他,會不會介意我的過去,他答,這是過去的事,現在已不是這樣就好了。

透過這朋友的話釋放了我。原來在我心裡一直自慚形檅,無法原諒自己。我覺得自己是個大罪人,抬不起頭。但上帝藉他的回答,讓我想起聖經裡的一個故事,耶穌對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章11) 上帝也不定我的罪了,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的罪,祂的寶血潔淨了我的罪!這事以後,我更勇敢地為主耶穌作見證。感謝主,在基督裡,我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7個豐年
不知不覺我信主已經7年。雖然我要承擔因過去的荒唐所帶來的惡果──要還債,在經濟上有時好拮据,工作也有時不順,看似如7個艱難的荒年;但是回頭一想,其實是7個恩典的豐年。在過去7年裡,妻子、女兒、媽媽和親兄弟們,一個個相繼信主耶穌。真的,「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使徒行傳十六章31) 我由給家人帶來災禍,變成帶來得救的福樂。
上帝愛我們,祂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奇妙的計劃。雖然我們各人有不同的過去,上帝仍為我們預備更美的將來。只有在主裡面,才會明天更好。因主耶穌基督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主。願一切榮耀頌讚都歸給我們的天父上帝。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再談科學遺傳事實與進化論

何天擇博士//

達爾文用了近400頁篇幅寫成《物種起源》一書。許多人說自己相信進化論,卻未讀過這本書。讀過這本書的人,至少知道達氏用許多?測之詞,並引用他人言論,企圖說服大眾。至於他本人,卻沒有提供科學實驗的數據證明。其次達氏對生命來源自認無知,對遺傳機制作用則沿襲上古亞力斯多德的錯誤見解,即所謂「泛生說」(Pangenesis),認為生物個體各部特徵產生「小芽體」,由血液輸送至生殖細胞遺傳給下一代。美國著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克氏 (Evelyn F.Keller) 說:「他 (達爾文) 從未聽過遺傳學的秘密,也不可能有這知識。他與同時代的人都相信溶合遺傳──子代的性質,是由父代性質互相溶合而成……」(註1)。

進化論的主要題目是推測地球已有約45億年的歷史,在38億年前,單細胞的生命開始出現。單細胞生物由於有利的突變,一步步累積進化。成為今日眾多難計其數的物種 (註2)。只是我們要明白 這悠長的時間是根據自然主義的推測,是無法證實的。因為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時間。當達爾文 (1809-1882) 在英國寫《物種起源》時候,另一位科學家在奧地利的修道院中,默默地用8年的時間,以12,980株豌豆植物作遺傳實驗。這人便是孟德爾 (1822-1884) 。他觀察豌豆植物的7種特徵,如花色或紫或白,莖幹或高或矮,種子或圓或皺,豆莢或黃或綠等等。孟氏的實驗結果發現了機制作用,特徵代代相傳的規律。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時,因有反宗教的成份,迎合社會朝流,大受歡迎;1,250冊書一日之內被搶購一空。反之,7年後,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於1866年在本地科學社刊發表;因為與進化論見解衝突,不受重視,無人問津。直到34年後,19OO年,方被3位科學家重新發現,認為是科學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實驗,奠定了現代遺傳學的基礎,引起廿世紀生物學知識的長足進步。因此,在20世紀以前,有遺傳科學知識的,可說只有孟德爾一人。

一、「溶合」與「分立」
世界眾多的生物,每種都有它的特徵。人有人的特徵,鳥有鳥的特徵,魚有魚的特徵等等,彼此不同。在每種生物中,有許多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有個體的特徵,可彼此識別。自近代分子生物學發達,我們知道特徵都由細胞核中D N A 化學分子中的基因所表現。例如孟氏的實驗顯示,豌豆的花,紫色有紫色的基因,白色有白色的基因;莖幹長有長的基因,矮有矮的基因;種子圓有圓的基因,皺有皺的基因等等。那麼,基因在細胞核中怎樣存在,由上代遺傳給下一代的基制作用是怎樣?這是審核進化論的重要問題。為要答覆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瞭「溶合」體相混合,便得到淡紅色液體,紅色與白色融為一體,再也無法分離。淡紅色液體的特徵,一半是由紅色液體而來,另一半是由白液體而來,融合為一。純紅、純白都不再存在。這是溶合 (blending) 現象。

另一情況,是將兩種或多種的豆粒,大小或顏色都不同,裝在同一器皿中,它們不能融為一體,而各自獨立存在。大粒仍是大粒,小粒仍是小粒。不同顏色也不彼此影響。我們若倒出數粒,每次可能有不同的組合,有時都是大粒,有時都是小粒,有時大小都有。不同種的豆仍是不同,彼此可以分辨。這是分立 (discrete) 現象。達爾文因為不知孟氏遺傳實驗,認為進化是由代代微小改進累積的;代代的遺傳即是步步的進化,也叫做漸進論。因為他相信這當時普遍接受的觀念,即融合性的遺傳 (blending heredity),錯認遺傳是上代父母特徵的融合。

孟德爾的實驗卻證明,遺傳基因是彼此分立的。例如豌豆紫花 (純種) 與白花(純種) 交配所得子代,不是淺紫色花,而都是紫色花,因為紫色為紫色基因顯性的表現;白色的基因則為隱性,沒有表現。另一個很簡單明顯的例子是,我們自己或親友家中,常有數個子女,有的較父母都高,有的較父母都矮。兒女中也有高矮不同,假若遺傳是融合性便不是這情況,而都是上代父母高矮的平均數。事實上因基因分立存在,在遺傳下代時,視父母性細胞中不同基因如何配合而定。這很明顯的事實,我們現在雖然很易了解,但廿世紀以前的人,因無遺傳科學知識,只能接受傳統觀念。而孟氏的實驗徹底否定了進化論的漸進融合的遺傳概念。

二、淘汰與再現
進化論主張,由一種生物進化到另一種更適應環境的生物,原種的特徵一步步地消失,新生的特徵一步步地產生。孟德爾的遺傳實驗卻告訴我們,生物的特徵是食物本身的成份,不會加增也不會消失,雖屬隱性,只要有適當的配合,便會在表型中出現。某些隱性的基因雖在子代沒有表現,但在細胞核中是沒有消失的,到孫代才可表現。只要一種生物不完全消滅,細胞核中的基因是不會失去的。例如上述豌豆紫色花植株與白色花植株交配,子代雖都是紫花,但白花基因仍然存在,到子代自花授粉產生下一代時,白花又在表型中出現了。進化論認為原種特徵消失後便不再存在,又與遺傳事實不符。

三、流動與固定
在人的知識範圍內,生物物種代代衍生繁殖是固定不變、各從其類的,即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貓生貓,狗生狗的固定律 (Law of constancy) 。近代分子生物學發達,我們明白固定律的來源由於基因複製的忠實性或盡職性,因此產生遺傳的穩定性 (Geneticstability)。人的知識只有兩個確實來源。第一來自人的經驗,我們自己或先人的經驗,由觀察與實驗而得。第2來自創造主超然的啟示,即聖經的記載。除此之外,許多臆測或遙遠外推而得的論說是無法證實的,不可靠的,不能作為知識接受。進化論者假定,目前的生物都是38億年變化流動的歷史產物,只是推測而已,因為在人類知識範圍內從未發現一種生物變為另一種生物的。並且變化並不即是進化。變化可能是無方向性的,進化必須是有方向性、目的性才可能完成一個新構造,進而產生新物種。若進化論者相信進化作用有方向性,則又自我矛盾了,因為方向是意志的選擇,進化論者認為萬物的背後是無意志的物質 (唯物論)。科學實驗中經常使用的外推法立足於自然主義 (Naturalism),假定在無限「時」、「空」中,局部為真,則全部皆真,這是無法求證的。進化論的外推則有更大犯錯的危險性。我們不能將它作為知識接受。進化論的論調是我們知識範圍以外的言論。

四、突變問題
突變可在實驗室中由人工激發的破壞作用,或在自然界因細胞基因複製的錯誤而引起。通常基因的複製是很正確的,不但照原樣版複製,且有自動校對及修補作用,所以在自然界中,不是人工激發的骨突變,極為罕見。例如,上提的克教授說:「DNA在活細胞中複製的準確程度,近乎神蹟。……NDA本身並非如此堅強,複製的忠實性係由全副的蛋白質分子維持,即修理錯誤,防止自動破裂及其他複製中的損傷。……由於這種修理系統的幫助,複製的錯誤率減至約一百億分之一」(註3)。那麼,這樣罕見的突變,可以作為生物普遍的進化機制作用嗎?科學家說不,還不夠格。只是其中「有利」的突變約在突變中的1000分之1,因此突變可作進化的機緣再縮小1000倍,至複製中的10萬億分之1。

突變是生物在自然界複製中罕有的錯誤,正如駕車意外碰撞一般,結果是破壞,不是改良。讀者們,在你一生中有否聽說,在駕車發生意外中,有一次是對車子本身的構造有利的?所以突變及一切錯誤都是無方向、無目標、胡亂的作用。自廿世紀初遺傳知識明白後,既得利益 (名聲與地位) 的進化論守衛者,因為無路可走,便將進化論的原因寄託在生物「有利」的突變上,認為若無有利突變便無進化。所以克教授又說:「自然淘汰的進化,是建基於極不尋常的事件,即『有利的錯誤』。」(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depends on the occurrence of that rarest of events, mistakes that prove beneficial.) (註4) 這是因為死硬派成見太深,不願放棄進化論而接受「設計論」所致。聰明的讀者,你能相信許多「有利的錯誤」累積而產生人的心臟,又有許多「有利的錯誤」累積而產生人的眼睛,再有許多「有利的錯誤」累積而產生口腔……,然後再又有許多「有利的錯誤」而產生人的頭腦嗎?我們可以接受這樣荒唐無稽的言論嗎?對萬物來源問題,我們若忽視上帝的啟示,自作聰明,便墜入愚不可及的境況。

俄國育種專家李森科 (Trofim Lysenko),193O年代在蘇聯史達林的統治下遊說政府,他可將達爾文進化論與動物育種及馬克思學說結合成為官方科學。他主張拉麥克與達爾文後天特徵遺傳的進化論,同時又將孟德爾遺傳學作為資產階級的邪說 (異端) 禁止。他受史達林的支持、贊成,在他得勢時曾將數千異議的科學家清算,包括許多優秀份子。後因他所宣稱可由溫度控制,將冬麥改為春麥增加產量失敗,造成國家災難,在1965年終被革職 (註5)。這是誤信進化論而至陷入錯謬之一例。

結論
科學理論立足於科學事實。有關新的事實的發現都是對原有理論的挑戰。若原有理論可以圓滿解釋新事實,則可繼續採用,否則不是加以修正,便是淘汰。但事實經過確定便永遠是事實,無法改變或忽視。因為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理論只是人自己認為符合客觀的構思,將客觀事實系統化的企圖。這樣,在遺傳的事實與進化的理論衝突時,我們該作何取捨?達爾文的成功,誤導世人思想一個半世紀之久,是宣傳上的成功,不是科學上的成功。

註:1.Keller, Evelyn Fox (2000) The Century of the Gene, P.13。2. 根據進化論宣傳家S.J. Gould, L.E. Orgel等人。3. 見註1.,p.27。4. 同上,p.32。5.Ferrell, Vance:(2001) The Evolution Cruncher, 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