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科學、理性與基督教
何天擇博士
科學 (Science) 一詞,意即知識。《葦氏大辭典》有幾個定義,其中一個最簡單明暸的是:「科學是自然界的系統知識。」故凡超乎自然物質界的知識,如宗教、靈界,就不屬科學範圍,而是屬神學範圍。神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物質,當然是不能用探究物質的方法來探究。
同一層次的知識,彼此連繫,才可以系統化。科學與神學既非同一層次,彼此系統化便有困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掛鉤,那是來源問題,也即創造問題。神學探討「創造之主」,科學研究「受造之物」。二者可說都以「創造」為出發點。若無創造便無萬物,包括人類,那麼科學與神學皆無可能。我們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較易了解物質基層的知識,對靈界高層的知識,則較難明白。
科學是利用感官、理智、工具與儀器,探究自然萬物的工作。人的感官功能有限,必須用工具和儀器輔助。但同時,人在工作上,也反映了他的弱點,例如:無能、偏見、虛浮、主觀、自私與誇張等。人不是萬能,,所造的工具亦不可能萬能。因此科學也不是萬能。
科學精神
從事科學的人,必須自認所知極少,再而驅除成見,事實求是,虛心地求證,嚴謹地治學,鍥而不捨,直至認知。但單就這一方面來說,也不容易做到。因為每一個人有意或無意,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對客觀資訊的評估,多少受到先入為主的世界觀影響。並且人容易衝動,流於膚淺,所以常見不少人狂熱,偏向這方面;例如大喊「科學萬能」,「雙手萬能」者,就是一例。
科學假設
科學家假設在自然物質界中,有一致的自然規律,叫作「自然劃一原則」(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亦即自然律不因時間、空間、觀察,或實驗的人而變。換言之,相信自然物質界有固定的秩序,否則,客觀上便無探究的可能。科學又假設,自然界的奧秘是人可以理解的;否則主觀探究便無法起步。規律與秩序是設計的表現;設計必要有設計者。自然界能被理解,就表明了它由最高的理智 (即神的理智) 而創造。無理智的產物非人所能理解,例如一隻小鳥,不管牠在白紙上留下多少腳印,我們都無法知其所云。
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和實驗,使用度、量、衡為客觀標準。凡不能用客觀定量考究的,嚴格地說都不屬科學範圍。例如精神抽象方面的愛、恨、善、惡、怯懦、勇敢等等,都不能客觀作「量」的測定,只能主觀作「質」的形容。
至於理解方面,需要在沒有政治或人事壓力下,才可根據邏輯自由思考、討論、規納或演繹;這就是為甚麼自由社會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原因。若是政治干涉知識,凡政權不悅的,即使是事實,也不容發表,那麼求知的事業,便難於運作。
科學的目標
科學的目的是尋求自然系統中的事實及原因,不涉及超自然。但不涉及超自然,並不等於否認超自然。這點許多人都弄糊塗,所以才有唯物論者以偏概全的現象。
正因為科學探究要求嚴謹,所得的訊息清晰明確,所以科學探究的範圍甚窄小。而即使如此,科學知識仍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它有隨時被推翻或修正的可能。這便是科學知識的「暫時性」。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哲理家樸柏 (Karlpopper),已清楚給我們解釋,科學歸納法所得的「定律」,雖由百萬個事實支持,仍只能如採樣法 (Samping) 得出簡略性的結果,不能保證永無例外情形。科學發現的事實卻可推翻已有的理論。尚未推翻的理論,算為「暫作此論」;尚未推翻的定律,則作為「近似真實」。故此,欲在科學中尋求永恆不變真理,必招致失望。
科學只能知道:自然萬物是「怎樣的」;不能知道「怎麼會這樣」。筆者年輕時,在中國上大學一年級化學課,聽一位留學美國化學博士教授大談化學原素週期表,他對原子構造與性質的秩序與週期性甚為詳熟,但下課後,一個同學問他:「怎麼會這樣?」他便瞠目答不上來。類似的問題,例如:「為甚麼人只有兩隻眼睛,兩隻腳?」「為甚麼人沒有翅膀?」「為甚麼兔子不能像牛那麼大?」「為甚麼馬不能像貓那麼小?」千千萬萬個「為甚麼」都是科學不能解答的。唯有聖經告訴我們:「¡K¡K萬物是因祢 (上帝) 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示錄四章11) 只有神自己才能給我們最後答案。
科學家可以在大自然的體系中,追究彼此的關係與原因,但對整個大自然的存在,即最終的來源問題,便無法探討。這好比研究一所房子的結構,可以知道建造的先後秩序,卻永遠找不到建造房子的工程師。根據常理與邏輯推斷,必有一位設計的工程師在先,而這位設計、建造宇宙的工程師,便是基督徒所敬拜的創造者。基督徒敬拜「獨一真神」,相信宇宙的一元性,作為科學尋求劃一定律的心理基礎,因而幫助了科學尋求普通定律的發展,這是歷史事實;也是東方多神信仰文化土壤培植不出科學的原因。
科學需要邏輯思想作歸納或演繹,前已提及,邏輯思想即理性的正當運作,如古希臘人所發展的。法國哲學家勒農 (Renan) 說:「一個人的心意未直接或間接納入希臘的紀律,便缺乏了正當訓練。」當基督徒在猶太興起之後,以宗教本位希伯來民族思想,起了調和作用。因為希臘傳統的多神信仰,已為哲學思想家所否定,「毀滅乾淨」(註一)。胡適之先生說:「相當於中國漢朝以後,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的中古哲學。」(註二) 屠正叔說:「¡K¡K試考歐化發達之本末及其精神所在,乃知希伯來之思想不獨不為學術進步之阻礙,且實有助長之大功焉。」(註三)
最顯著的例子是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理智探討信仰,即「以理證信,以信輔理」。理性為人體功能之一,有其限度。理性不足時,需要信仰輔助。反之,古代神話或迷信受希臘理性考驗後,便無法立足。歷史家說:「羅馬帝國起初的三個世紀¡K¡K希臘與羅馬的舊宗教都已失去生機,雖然形式仍然維持,誰也不真相信朱庇特 (Jupiter) 及他的諸神明。企圖以皇帝及國家為中心的宗教也失敗了。」(註四)
亞歷山大大帝以後數百年間,希臘文化──語文、藝術、科學、哲學,遠播南歐、中東、北非,成為國際新文化,稱為「希臘化的文化」(Hellenisc Culture)。猶太國便在其影響範圍內。第一世紀最傑出的基督教宣教士使徒保羅,深受希臘文化熏陶,理性極強。在他所寫的書信及講道中,皆已呈露。他駁斥伊鳩魯 (Epicurus, B.C.342-270) 派,主張人生只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的論調;也駁斥斯多亞 (Stoicism) 派克制情慾,置苦樂生死於度外,以理智追求至善的論調。這二派是當時盛行的哲學 (參使徒行傳十七章18)。他以宇宙萬物,作為神存在及具有大能的具體實證。既有「所造之物」,必有「造物之主」;叫人無法否認,神即是造物之主。
雖然保羅的理性極強,但他不是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者。他在大馬色路上,有很不尋常的經驗,令他從反對基督的福音,轉變為不顧性命傳揚福音。但他又不是經驗主義 (Empiricis) 者,而是極重「信」的人。他在名重一時的律法師迦瑪列門下受教,一生勤讀不倦,知識極為豐富。但他又不高舉知識,反而著重愛心。因為他所傳的是真理。真理與理性、經驗、知識,都可沾邊,但不偏於一方。後來中世紀的教會領導或神學家,也因同受希臘文化的熏陶,理性強勁。歷史家說:「中世紀歐洲最富創作性的思想家,皆出自教會。例如羅介根 (Roger Bacon) 與阿奎那 (Thomas Aquinas),他們醉心於學術的衝力,即來自為基督耶穌基督的獻身」(註五)。中世紀教會有「文明堡壘」之譽,神學被尊為「百科之后」。
近四世紀以來,現代科學的發展,可追溯到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大學中的教師 (Schoolman)。他們繼希臘之後,首次再以客觀理性,嚴謹探討自然萬物,重視思想合理化,並鍥而不捨、潛心研究的精神,奠定現代科學的基礎。特別是英國牛津的方濟各會 (Fransiscan) 學者,在光學的實驗中,給物理學帶來了新趨勢。再經過十四、十五世紀的努力,直至意人加利略 (Galileo, 1564-1642),成為高潮,被視為現代科學家的第一人。繼來傑出的科學家,多數信仰基督,如:
一、克卜勒 (Johann Kepler, 1571-1630) 被認為天文學的創始人,證明太陽中心說。他說他只是:「思神之所思」跟進神之思路而已。
二、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的貢獻是強調實驗,由數據歸納的「科學方法」。他說:「我們有兩部書可以學習,以免謬誤。一本是聖經,啟示神的旨意。另一本為造物,彰顯祂的大能。」三、巴斯加 (Blaise Pascal, 1623-62) 為大數學家創動水力學和靜水力學,發明氣壓計,貢獻甚多。他說:「作基督徒必不虧本,即使他死時發覺沒有上帝徒然相信,他仍無所失,因為他在世已較同伴們活得更快樂。但是,若有上帝及天堂地獄,那麼,他得了天堂,他的同伴則一切消滅在獄中。」
四、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91) 是現代化學鼻祖,皇家學會的創辦人之 一,發現氣體力學原則。他是個虔誠基督徒與聖經學者,以經濟支持翻譯聖經及宣教事業。
五、雷伊 (John Ray 1627-1705) 為美國自然歷史鼻祖,反對苗卡兒 (Descartes 1596-1650) 的機械學。
六、牛頓 (Isaac Newton, 1642-1727) 發覺萬有引力,以公式說明運動三定律。發展微積分,又在光學上貢獻很大製第一架反射望遠鏡。他是個聖經學者,對聖經預言有特別的心得。
七、林奈 (Carolus Linnaeus, 1707-78) 是生物分類學鼻祖。他是很虔誠的基督徒,相信各種生物皆為上主創造,而非唯物進化。
八、萊布尼茲 (Gattfrird W. Leibnitz 1646-1716) 是極具才幹的數學家與哲學家,與牛頓同時發現微積分他認為現在的物質世界為各種可能性中之最佳選擇。
九、柏金森 (James Parkinson, 1755-1824) 在醫學界很有貢獻,柏金森病因他發現而以他為名,他有許多證道文章。
十、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世界公認他是最大科學家之一,發現電學與磁學,在教會中活躍事奉,他說:「惟有聖經,不加不減,是每人在各樣境況中獨一充分的嚮導。」
十一、邱維埃 (Gerges Cuvier, 1769-1832) 是偉大的解剖學及古生物學家,是創造論的健將。
十二、道爾頓 (John Dalton, 1766-1844),現代原子學說的倡導者,在氣象學中也有大貢獻,也是發現色盲的人,是一位虔誠的信徒。
十三、阿加西 (Louis Agassiz, 1807-73) 是一位古生物學家,對魚類研究有傑出的成就,堅信聖經的學者。
十四、巴斯德 (Louis Pasteur, 1822-95) 是傑出的細菌學家,第一個認為細菌為致病的原因。是敬虔神的人。
十五、克爾文 (William Thompson, Lord Kelvin, 1842-1907) 他在物理及數學上的貢獻幾與牛頓及法拉第並駕齊驅; 這三位都是篤信聖經的人。克爾文是第一個採用「能」的觀念的科學家。
十六、 (Joseph Clark Maxwell, 1831-79) 是篤信聖經的學者,在電磁場理論有卓越貢獻。
等等科學家不勝枚舉。歐洲首創從事科學研究的倫敦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初期會員中90%為基督徒,而當時社會中基督徒僅佔人口20%。
除歷史人物外,今日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有基督信仰,從事科技研究或教育者,比比皆是,他們可以一方面探究自然之奧秘,一方面讚美創造主造物之大智大能; 科學與神學攜手並進。前者究察神之工,知道造物主的存在; 後者領悟神之言,接受天父的訓誨。
註一:《西方哲學史話》(威爾多蘭者,楊蔭渭、楊蔭鴻譯。
註二:《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漠講) 第十二頁。
註三:同上,附57頁
註四:The Course of Civilization, P.142 (Strayer, Gatzde & Harbison.)
註五:《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魏外楊)
,第160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